“我叫陈如亮,是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公安局黄莲派出所所长,2018年6月19日,我到黄莲乡芭蕉溪村驻村扶贫,419天后的2019年8月13日,我结束了扶贫工作。我驻的芭蕉村112户551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,从当初人均收入不到1800元,脱贫后人均收入超过5000元......”这是陈如亮驻村日记的最后一页。
与农户一起劳动
“脱产脱贫攻坚,既然已经参战,我就要当好党委政府的排头兵和敢死队,也要当好市县公安局的前沿哨兵和侦查员,作为一名共产党员,决战在即,临阵脱逃,就是一种背叛。”陈如亮驻村第一天写在驻村笔记本首页上的参战誓言。如今,翻看笔记本,回想脱贫攻坚战的日子,往事历历在目,永远储存在他的生命里。
回想刚进入芭蕉溪村,老百姓的脸上和眼里都对驻村工作队员心中疑虑。经过开村组会,化整为零,开家庭会,开三五户的连片群众会,让群众讲出心里话、提意见,让陈如亮们找到了脱贫攻坚的突破口。
召开群众会
突破从找水源开始。
芭蕉溪村,乍一听村字,好像不缺水,其实是一年四季干旱。缺水一直困扰芭蕉溪村群众生活。
在找到离村里10多公里的水源后,扶贫工作队负责人负责资金和水管筹备。
陈如亮到另外一个村协调水资源。
不到一个月,一条发源于原始森林腹地,横跨两个村,全长8.9公里的地埋水,流到芭蕉村。
工作队在芭蕉溪村修了一个50立方的蓄水池和两个20立方的分水池,从此芭蕉溪群众家家户户用上清澈的山泉水,芭蕉溪村民脸上满是笑容。
水是生命之源,陈如亮驻的芭蕉溪村,有了水源后,群众开始进入新的生活。
为孤寡老人送粮油